金融改革:最优模式永远在路上

2018-11-13 12:50:24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号:
摘要: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非常大的差别是金融行业总是会发生一些问题,即周期性发生金融危机,这就意味着最优模式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二届年会上表示,往往是很多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促使人们思考体制、机制、行为方式是否有改弦更张的可能性。“困难如果没有集聚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推行真实意义上的改革。当前在金融发展、改革开放中也依然面临很多问题,这恰恰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动力。”

金融改革:40年的5个历史节点

1993年开始,我国开始学习和引进基本现代金融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一个多月后,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七条内容很多时至今日依然不“落伍”,包括如何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如何协调对外货币政策和对内货币政策,如何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等。“这意味着在那个时间点我们就已经考虑到直接金融占比应该有所提高,降低对银行的过度依赖。”陆磊表示,现在困扰我们的所谓“杠杆率问题”,是跟银行体系仍然占过高权重有一定关系的。当时还提出加强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直到今天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还在建设当中。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非常大。中国政府发现即便在发达经济体中也存在不同金融发展模式,应该选择或重点借鉴哪一种经验?应该分业经营还是综合经营?以往我们未见过的金融体系不良资产,该怎么办?从金融业自身角度出发,是非应该做得更加充实一些,更加强壮一些?此后引进了资本充实率以及法人治理的概念。

还有,中央银行该做什么?同时负责货币政策和金融安全或金融稳定或金融监管职能,是否由于多目标会产生目标之间的“打架”,管理体系该如何改?实体经济部门和银行部门关系应该是什么?是否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抑制预算软约束的融资体系?这些问题引起了模式选择的大讨论。

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金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能否接受高度发达的西方金融体系对我国市场造成的冲击,所以“狼来了”成为主流思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抓紧时间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一“城”一“乡”剥离不良资产,实施增资扩股,坚定推进股份化。通过这些改革,今天的“中国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体系是全世界最大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体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我国管理体系应对危机的能力经过前期若干次改革已经得到了快速提升,金融体系的资产质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传统意义上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机构,债券市场甚至包括保险公司在内基本并没有陷入麻烦中。

现在我国进入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空前复杂期,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区块链这些技术都在向金融体系渗透。

到2018年,陆磊认为现在的基本判断是我国金融风险处于易发、高发期,虽然没有发生系统性风险,但隐患正在积累,关联性和复杂性上升。

改革逻辑:学习、比较、反复

陆磊认为,中国在开放中学习、比较、反复,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非一朝一夕所成。“我们所说的开放并不是大家想像的银行业、证券、保险对外开放,更多是发展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上的引进和模仿,进而不断结合本土化来进行比较和定性,当中不乏反复。”

他表示,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非常大的差别是金融行业总是会发生一些问题,即周期性发生金融危机,这就意味着最优模式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例如,分业与综合经营体制的比较和反复。1997年,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但走到今天,人们发现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事实上的跨界、由于互联网的引进所形成的综合化经营已经成为现实。

并且,很多不持牌或持其他牌照的机构在做相同业务,模糊了金融与非金融、不同金融子行业之间的边界,可能出现套利。而且个体最优行为有可能造成集体非理性,比如房地产金融业务,泡沫崩溃导致的后果值得深思。

陆磊认为,事权和责任的确定与再确认几乎贯穿了过去几十年金融改革的全过程,从1984年中央银行分设,1998~2002年,分业监管模式确立;2003年农信社改革,中央和地方风险分担;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对条块责任重新界定。

“公众总是期望获得非常安全但回报高的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这就是刚兑的内在需求。而金融机构由于高负债的天然性和对大企业和抵押品的偏好,企业的融资难、成本高这些问题一直贯穿金融和经济运行全过程。而一般企业类机构似乎天然具有涉足金融领域的偏好,因为有自我融资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权责对称,以解决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相关损失。”陆磊表示。

“金融创新一定会自发在各个行业当中发生,这是微观主体的本能,所以管理者一旦丧失应有的冷静,很容易引发非理性繁荣和金融泡沫。”陆磊指出,目前全国金融风险分为三大类:一是永远存在的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二是创新性风险,即影子银行或互联网金融,因是新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三是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金融。“信息的使用、保护成为未来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伦理学问题。包括ICO、虚拟币、P2P的问题值得我们下一步认真思考。”

改革要研究的四大问题

“40年经济学和金融学科持续面临的理论问题包括四个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财政和金融的边界问题和相互配合问题,开放和治理问题。今后10年,可能金融学科仍然将研究这些问题。”陆磊说。

他认为,金融业始终存在微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的来源。首先是外部性,自己干的事对他人造成了损失;其次是垄断性,若干家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或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占有率比较高,甚至新金融体系的市场占有率也比较高。“因此要认真思考在市场效率层面上政府的作用。”

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呼唤构建新的伦理体系。例如,区块链是否是真实去中心化,如果去中心化,谁来避免流动性瞬间耗竭。还有很多机构跨市场、跨行业经营,事实上存在低门槛的相应风险。此外,还存在由于预期所导致的不关心投资的第一来源,只关心市值等问题。“这里涉及到该不该管,怎么管,是否符合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需要等问题。”他表示,风险监管过程中,为了解决监管空白、行业自律问题,必须明确任何管理都一定会承担相应成本和效率损失,核心问题是权责对称和道德风险管理。

“此外,在金融开放层面上,一个多边、多极化的国际环境中一定会出现谁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新问题。这是一种货币霸权,还是国家信用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或走出去面临相关职能的问题。”陆磊表示,金融改革天然具有问题导向和风险化解的初衷,此前的改革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对于未来他是乐观的。(记者 季晓莉)

责编:张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