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用学科交叉思维推动高通量区块链研发

2018-10-09 11:08:56来源:人民网
字号:
摘要:10月8日,“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在海南生态软件园宣告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教授孙毅在演讲中提出用学科交叉思维推动新一代高通量区块链研发。

10月8日,“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在海南生态软件园宣告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教授孙毅在演讲中提出用学科交叉思维推动新一代高通量区块链研发。

孙毅认为,当前,区块链技术发展进入了重要时期,在其蓬勃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的过程中,区块链技术遭遇到人才、技术、监管、成本等多方面的问题。仅就技术层面而言,有性能、安全、隐私、操作性、可编程性、智能合约等多维度的问题有待解决。

孙毅就区块链的性能问题展开解释道,区块链性能最重要的指标是吞吐量,近日,工信部对国内主流区块链平台性能做出评测,发现联盟链目前仅仅能做到每秒几百上千笔的吞吐量。

孙毅坦言,“区块链目前的系统性能与我们高频大规模使用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的差距,而是几个数量级的差距。这是区块链的通量之痛。”

孙毅介绍,为了解决通量问题,国际范围内提出了多种方案,如链上扩容与闪电网络,但对通量的提升都较有限。此外,算法方面的提升也在推动着通量的提高。孙毅这样描述算法的进步,“PoW像是原始社会,我们拼力量,谁的力量大谁成为胜利者,原始社会每进行一次决策之前都要进行决斗,导致性能较低。随后的PoS像是奴隶社会,拥有权力更多的人成为决策者。再往后的DPoS类似代表制度,让一部分的代表来代替大家行使权利,从而显著提高系统运转性能。”

但日渐改进的算法也有其弊端,孙毅表示,以算法提升性能损失了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程度,影响了公开透明的场景应用。

面对诸多研究区块链的高通量技术但都遇到一定问题的情景,孙毅提出这样几点思考:

第一,研发高通量的区块链技术,需要软硬件结合。好的技术如果要实现大规模的性能提升需要在底层架构上做优化,不仅包括软件架构,也包括硬件架构,更重要的是软件架构和硬件架构设计的紧密联系,实现软件硬件一体化。

第二,研发高通量的区块链技术,需要信息领域内部区块链和其他的学科结合,如将人工智能引入到区块链系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区块链的通量受限于动态的网络环境,复杂的用户行为和杂乱的关联交易,这些恰恰人工智能擅长学习的,所以把人工智能引入区块链进行学习对于提升通量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智能的监管能很好地解决匿名性问题。

第三,研发高通量的区块链技术,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高通量的区块链诞生之后会给现在的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多种风险,因而自然科学需要与人文科学融合,来研究针对新一代区块链的应用模型。

孙毅这样分享他对区块链技术的总体看法:区块链即使是一个改变未来的技术,当前阶段,我们不需要把它当成一个改变未来的技术去从事,否则对于区块链从业者来说,身上盔甲太重了。他建议区块链从业者们秉持以点带面最后形成多维空间体的技术发展理念,伸出双臂拥抱区块链。

责编:张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