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区块链金融尚无颠覆性竞争力

2018-09-17 16:16:3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李礼辉: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仍尚未形成颠覆性的竞争优势。

9月17日,天津夏季达沃斯前一日,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金融界举办的2018年达沃斯之夜暨区块链+思享会上发表演讲认为,当代金融业多年的运行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心化系统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但他同时表示,中心化也存在两大短板。一是基于中心化架构的跨系统跨平台流程难以优化。如果执行信用认证、合约规定、监管规则等指令,不同系统不同平台达成协调所需的资源比较多、成本比较高。二是移动互联网络任何节点的安全缺陷和管理疏漏,都可能削弱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影响客户资产和数据的安全保护。

尽管出现了一些短板,但我们正在看到一些有利的趋势。一是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折叠,二是以流程再造为纽带的协同。金融不再只是二维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折叠的三维空间。

可以看到的是,大数据应用在金融机构同小微企业、平民大众之间,正在构建越来越广泛的直接信用链接;最新的人工智能身份识别不再需要“第三方介入”,准确率高达99.99%以上,超过人工识别的平均准确率。

李行长也提到,目前国内区块链的主流路径是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其实际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架构,如平安金融壹账通;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比如蚂蚁区块链的“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

但是,李行长也认为,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仍尚未形成颠覆性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要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制度建设和人才建设。

以下为李礼辉演讲全文:

在夏季达沃斯召开之际,“金融界”以“链接价值,洞见未来”为题组织研讨,抓住了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

现行的金融业信息技术系统构建在大数据中心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基础上,金融机构、支付清算、金融监管的系统之间通过数据通道建立多边双向的联系,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金融交易通常是跨业跨机构的,必须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必须经过不同的系统及中心节点。

这种中心化+移动互联网络的信息技术系统总体上属于平面交互架构,多年的运行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心化系统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但存在两个短板。一是基于中心化架构的跨系统跨平台流程难以优化。如果执行信用认证、合约规定、监管规则等指令,不同系统不同平台达成协调所需的资源比较多、成本比较高。二是移动互联网络任何节点的安全缺陷和管理疏漏,都可能削弱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影响客户资产和数据的安全保护。

时代呼唤更高效率、更加公平的金融服务。一是用多维度立体取代平面。多维度一体化跨界服务能力,决定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二是用效率置换利率费率。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效率,决定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议价地位和能力;服务流程的友好性和效率,决定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吸引力和粘性。

近10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形成新的生产力,也正在重构金融服务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态势: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折叠,以流程再造为纽带的协同。金融不再只是二维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折叠的三维空间。

支付市场通常是中心化的多节点结构,如今已被折叠。微信支付、支付宝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突破传统的支付模式,如今已实现千万级商户与十亿级消费者之间简单、安全、快速的直线链接。

传统的信贷市场技术上属于平面延伸结构。信息不对称是常态,信用的建立必须经过可信任的中央节点,信用形成所需的周期长、成本高,信用可及的范围小。大数据应用在金融机构同小微企业、平民大众之间,正在构建越来越广泛的直接信用链接。

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的识别一直采用证件加密码的间接方式。最新的人工智能身份识别不再需要“第三方介入”,准确率高达99.99%以上,超过人工识别的平均准确率。在最近举行的一项人脸识别算法性能年度国际比赛中,中国的依图科技等公司获得第一、第二、第五名。

在传统技术架构下,处理多方参与的复杂金融交易需要分别校验、分别管控,难以实现流程最优化。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可以构建多维度直接交互架构,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托管、联合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平台,可以达成不同参与方归并校验、实时共管的要求,达成每秒成千上万笔的算力,同时达成可靠性、安全性标准。

5G时代正在到来。华为率先发布符合全球权威通信标准的5G商用芯片和商用终端。5G网络具有高速率、广联接、低时延特点,峰值下行速率高达20Gbps,每平方公里联接设备高达100万个,时延只有0.5ms。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将实现准实时链接,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趋近于零。

最为重要的趋势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金融应用,正在构建多维度直接交互架构和全新的信任纽带,经济主体、社会主体之间的平面空间被折叠了,弱信任变成可信任,长距离变成零距离,有中介变成去中介。

面对科技创新的浪潮,大家的认识并不一致。人们疑虑最多的应该是人工智能,争议最多的无疑是区块链。

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效率更高,二是成本更低,三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四是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

基于上述尺度,这里对区块链技术发展做一些考察。

在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目前国内的主流路径是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联盟链架构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多中心,有中介。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本投入的优势,我国基于联盟链架构的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实验应用领域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公共服务等,区块链金融应用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架构。在参与方多、高复杂性金融交易场景中,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例如微众银行的公众联盟链、平安金融壹账通、中国邮储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等。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例如中钞络谱区块链登记开放平台、蚂蚁区块链的“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

尽管如此,区块链技术总体上仍然不那么成熟,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

一是隐私保护技术。金融业务重视隐私保护,在区块链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提高组合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如何保证上链前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

三是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

四是密钥技术。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在私钥唯一性的技术结构中,如何有效防止私钥被窃取或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窃予以补救。

五是区块链架构。如何满足金融系统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任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和认可。

金融业是经济枢纽、百姓钱包,金融交易具有高频次、大规模特征。金融科技必须立足于规模化和可靠性。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尚未形成颠覆性的竞争优势。

一是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未能满足高频次大规模应用需求。

二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金融IT系统的集成协同程度不够高,升级维护不灵活。

三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成本高,人才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周期长。

四是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在实践中完善,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和标准,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有效性未能得到法律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难度大。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高度关注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公有链架构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一批技术专家和创业者正在研发基于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试图打造规模化的公有链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商业模式”。有人描述了这种“未来模式”的颠覆性变化。一是所有的商业中介、信任中介、信用中介都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组织,不再需要中介成本,商业的可扩展性变成无穷大。二是数字世界的治理机制只是数学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执法者。三是数字世界需要数字化记账方式、数字账户、数字货币,公有链上的分布式应用以虚拟货币或通证发行作为激励机制,以此驱动链上的经济活动。

在数字化的未来模式中,数学算法具有至关重要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些专家正在研发下一代计算架构,目标是确保数学算法的公正性和正确性,确保数据的隐私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全流程全周期安全。

对于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挑战来自制度与技术两方面。

第一,制度方面的挑战在于线上自组织经济模式规模化的可行性。包括经济主体与责任主体的身份认证,上链资产与数字资产的产权认证和保护,虚拟货币或通证的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及市场秩序的维护等。这些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在规模化的线上自组织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数学算法能否成功地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执法者,算力优势是否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灰黑色交易能否管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大课题。

第二,技术方面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假如由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社会性功能,那么数学算法就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公平性。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应用已经出现的突破,提示了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制度建设和人才建设。

金融科技归根到底是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金融科技创新当然要有突破天花板的勇气和智慧,要有能力开辟蓝海,创新产品和渠道,创新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不过,任何金融创新也都必须固本守初。金融科技正在改变甚至颠覆金融的业态,但并不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一是价值融通,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二是信用创造,维护市场经济根基;三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既要内部控制又要外部监管。

实践证明,金融科技推动创新和进步,也必然伴生风险和隐患。金融科技发展必须规范有序。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坚持保护投资者、存款人的根本利益,是成熟国家金融监管的底线,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可持续的金融科技发展之道应该是:勇于创新但固守金融的本源,敢于变革但不触碰金融安全的底线,善于构建捷径但不走旁门左道。

责编:王瑞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