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挖矿、聊天挖矿?拜托放过区块链吧!

2018-07-10 10:54:1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应该没有想到,挖矿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至于“交易即挖矿”、“聊天即挖矿”等新颖的概念,恐怕更会令他眼花缭乱。

据核财经App 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应该没有想到,挖矿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至于“交易即挖矿”、“聊天即挖矿”等新颖的概念,恐怕更会令他眼花缭乱。

按照中本聪的思路,采用PoW(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收益激励形成正反馈,更多是为了避免系统受到攻击,从而杜绝“假币”保证比特币系统的稳定。他肯定有颠覆现有货币体系的野心,但绝对不会期待短期内迅速在各个层面改变世界。

世界由于比特币的出现能改变多少尚不可预知,至少由PoW衍生出来的数字货币挖矿产业链已经成熟。最初是CPU挖矿,然后是显卡挖矿,巨大的利益前景催生出功能强大的专业矿机。从芯片制造到矿机销售,再到矿池和矿场的组建,2018年产业规模至少达到数百亿美元的级别,成为数字货币领域最先落地的大规模应用。

正因为挖矿是数字货币领域耳熟能详的基础概念,所以涌现一大批用挖矿的名义进行营销的“仿区块链项目”。

如某网络公司的云项目,通过云共享家庭闲置的带宽和存储,获得奖励回报。又如某视频软件的项目,将用户的闲置的带宽和硬盘空间供给公司及其用户使用,根据贡献值分发奖励积分。这样的CND(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挖矿概念曾经风靡一时,部分传统互联网企业也由于搭上了区块链的风口似乎重新焕发了青春。

可惜,CND的带宽硬件分享“挖矿”和数字货币的哈希计算“挖矿”到底不是一回事。蹭完区块链的热度后,CND挖矿迅速陷入沉寂。

之后,又有“手机挖矿”的概念流行。下载程序,利用手机闲置计算能力和带宽“挖币”,是上述CND挖矿的移动版。

无论是网络公司云挖矿,还是手机挖矿,都属于传统互联网产业的“共享”概念,基本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领域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唯一可以连接的,可能所谓的“奖励积分”可以偷换为区块链的token,再宣传为“币”。

“近期某平台通过精密的计算模型和操作,将交易即挖矿”发展到极致,吸引了天量的交易额,搅乱了币圈江湖的固有利益格局。

按照最初的“交易即挖矿”设计,一是在平台参与交易的手续费第二天100%折合成平台币返还,其次是平台赚取手续费的80%,根据持有量按比例返还。相信币圈很多人都认为“挖矿”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交易即挖矿”的实质是通过巨额补贴获取用户。

通过巨额补贴抢占市场,是商战常见的手法,问题只在于补贴期过后,有效客户的留存度。而该平台的补贴模式增加了平台币的环节,平台币最终会成为平台落地的缓冲器还是崩溃的炸药包,尚不可预知。

说实话,通过随机奖励来提高社群活跃度,是一个很不错的操作思路。但是,关“挖矿”什么事儿?!

交易即挖矿、聊天即挖矿、保险即挖矿,还有什么行为不能用挖矿来涵盖呢?!当然,在区块链技术进展比较沉寂、数字货币行情陷入熊市泥潭的当下,每个概念的走红都有行业激励作用。但参与的人应该清醒认识到:挖矿是机器共识的形成机制,而不是平台和社区通过补贴聚拢人气的“人肉共识”工具。

让我们复习下数字货币挖矿的初始概念吧:指用芯片的计算能力,在比特币系统产生的区块(block)中不断进行“哈希碰撞”,赢取记账权,从而获得系统奖励的比特币。(作者:尹谦)

责编:王瑞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